在青少年時期,我對父親的刻板印象就是「兇暴嚴厲」而已,這樣的父子關係一直深深影響我的人際認知與信仰體驗。我高中時接觸福音並信主,我一直無法體會或信服天父是公義與慈愛的,我較能體會耶穌的愛與聖靈的安慰。
我生長在新埔的一個客家農村,貧窮家境的主要經濟來源靠務農為生。約在小學一二年級的一個夏天時,家裡買了一打黑松汽水,那是收割季節中犒賞家人辛苦工作的奢侈品。有一天,父母兄姊都出去農田工作,幾位表弟妹到我們家玩,而我是當時這群小孩中年紀最大的。天真的我就扮演起大哥哥的角色,開了幾瓶家裡的汽水任由這群小孩暢飲。等父親回到家發現汽水少了,並追問是誰喝的汽水。我只得誠實招認,然後他勃然大怒、完全不接受我的說詞並把我吊在廚房的大樑上,狠狠地毒打了一頓。對一個幼童的我而言,這個經驗是恐懼的、是羞辱的、是懷恨的,這個殘酷經驗也註定改變我對父親形象的偏差認知與看法。
我小心謹慎地把這個羞辱收藏起來,我刻意忘掉這個經驗,我避免和別人談論我和父親的關係。我無法理解,怎麼一個小小的事件,要對一個表達慷慨接待親友的小孩如此暴力與羞辱地對待,更何況是父親對自己親生的兒子。但是,這個陰影卻從來沒有放過我,隨時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刻跳出來。等我自己成家,當了父親,知道要維持一個家實在不容易,嘗試從理性的解度來理解或合理化父親的行為。我的哥哥姊姊也告訴我,爸爸雖在他的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么,總受到不公平待遇,兄弟分家時所分配到的農田是最差的。加上土地貧脊,常逢乾旱,收成所得常不足以養家活口,為了擺脫可怕的窮困,父親才嚴格要求我們兄弟姐妹必須從小努力工作,一同打拼改善家境。這些說法的確幫助我對父親有多一點的理解,但那個內心的羞辱似乎沒有解決。
我自己當了父親後,似乎自然有個內在的決定,不要錯誤或兇暴地對待自己的孩子。在職場上,我也能守住本份,常得主管的賞識。別人都以為自己是在一個還不錯的家庭環境中受教與成長的。其實,在我成長過程中所缺乏的養分,很多都是從教會生活與肢體間得到補償,這是神給我的特別恩典。有一年夏天,約莫是四十幾歲,一對旅居加拿大的主內好朋來訪,在一次談話中不知道為什麼談到父親,他們敏銳地發現我的反應與表情突然變了。他們很有恩慈地問:「錦宏你怎麼了」。我頓時痛哭,一個字也說不出來。那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揭開這個記憶,那個藏在內心超過30年羞恥與憤怒的記憶,我邊說邊哭,一向堅強外表的我第一次哭成這個樣子。他們沒有多說什麼,只是握著我的手,然後問我願不願意一起禱告。於是,我做了饒恕父親的禱告。現在回想起來,那個時候是恰當的時機,我當時的生命與經歷恰好累積足夠的信心與勇氣,可以揭開記憶並進行饒恕禱告。
這個饒恕禱告經驗,讓我不再害怕面對這個記憶,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忘記,但我卻從中被釋放而重獲自由。父親在我心中的形象開始慢慢改變,我不再本能式地逃避任何和父親接觸的機會。而父親對我的態度也似乎在改變,我們偶而還可以聊上一段時間。到了他的晚年,父親身上的慈祥寫照越來越多,尤其對孫子女特別顯出笑容與關懷。過去這幾年每到過三節,父親總是為我家準備一份豐富的客家禮物:一隻大土雞、大豬蹄膀、一大盒各式客家菜包、一大串粽子、一大包湯圓與新埔板條等等。父親用他「愛的行動」來表示對兒女的愛,這些種類和份量的食物差不多是我們以前整個家庭才會有的。父親從未和他的孩子們表達過「愛」的任何字眼,但我每次收到這些禮物,都會同時收到一個無聲的訊息,就是父親嘗試努力想修復和我的關係。
父親其實是一位生命的鬥士,自從年少戮力的經營以脫離困苦,到年老的受困身體衰弱與疾病,他一生堅持照顧自己,亦不輕易煩勞別人甚至兒女。當媽媽被主接回天家以後,我們常為父親禱告,也告訴父親我們希望以後全家能夠在天上見面。有一次我三姐和我一起回家看父親,我三姐帶領父親做決志禱告,當時父親像一個柔順的羔羊跟著我們禱告,我們深信他的禱告聲天父聽到了。父親於2018年夏天安息,我們相信神按著祂豐盛的恩典,迎接父親的靈魂回到天家了。父親所留下給我的記憶,不再是那些恐懼與羞愧,而是他的骨氣、不認輸的勇氣、晚年的恩慈榜樣和對我無聲的愛。